[安徽省池州市简介[v]] 由 [招商人@ZSR(www.cnzsr.com)]小编精心整理分享,供您参阅(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)!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!本文所属栏目 [安徽]-[招商载体],内容来源于 [池州市人民政府网],作者 [不详],转载请记得注明!
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、长江中下游南岸,2000年撤地建市,下辖贵池区和东至、石台、青阳3县以及九华山风景区,设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、国家级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,面积8399平方公里,2021年末户籍人口160.8万人(常住人口133.1万人),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国家园林城市、国家森林城市、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、全国双拥模范城、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。
近年来,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,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坚持新发展理念,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,奋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,加快建设经济强、百姓富、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“三优池州”。2021年,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.2%,增速居全省第3位,总量突破1000亿元;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.1%,增速居全省第5位;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.7%,增速居全省第2位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%、居全省第3位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.5%,增速居全省第8位;进出口增长33.9%,增速居全省第9位;城、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.7%、10.7%,增速居全省第11、8位。
一、市情特点
池州是一座区位优越的滨江之城。池州是27个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城市之一,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成员,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城市,位于五大省会都市圈辐射交汇地,交通便捷、四通八达,集公路、铁路、港口、航空运输于一身,已全面融入长三角“3小时”都市圈、南京及合肥“1.5小时”通勤圈。
池州是一座自然秀美的生态绿城。以“名山、秀水、富硒地、好空气”而著称,市域内森林覆盖率60.6%,是长三角的重要生态屏障;长江池州段、秋浦河、青通河、尧渡河、黄湓河、九华河、龙泉河、陵阳河等8条河流共计10个国考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Ⅰ-Ⅱ类,富硒资源占全市面积的60.2%,大气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,有“天然大氧吧”之称,是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、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、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首批试点城市。
池州是一座享有盛誉的旅游名城。池州拥有悠久的历史,唐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设州置府迄今1400年,诗仙李白赋《秋浦歌》十七首,杜牧著《清明》诗,孕育于此的《杏花村志》是《四库全书》收录的唯一村志,素有“千载诗人地”之誉。境内旅游资源丰富,山水洞俱全,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,享誉世界的九华山坐落于此,拥有4A级景区17个。2021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852.3万人次,旅游总收入646.8亿元。
池州是一座加速崛起的产业新城。产业强市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,半导体、轻合金等新材料、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,非金属材料、金属冶炼及加工、化工、机电装备、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不断提升,文化旅游和大健康等融合性产业特色鲜明。2021年,规上工业企业586户,省级半导体产业基地企业40户、实现产值134.9亿元、增长81.3%;战略性新兴产业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48.2%、40.1%,增速均居全省第1。
二、发展优势
交通优势。公路方面,6条高速、6条国道、10条省道贯通全境,池州长江公路大桥、望东长江公路大桥和G3W德上高速池州至石台段建成通车。铁路方面,铜九铁路、宁安高铁穿境而过,池黄高铁加快建设。航空方面,九华山机场开通了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10余条航线。水运方面,长江黄金水道流经池州162公里,池州港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、长江干线重点港口之一,可常年停泊5000吨级船舶,2021年港口吞吐量达1.26亿吨,位居全省第2位。
生态优势。池州有着独特的“山水土气”,人均湿地面积、水资源、森林面积分别是全省的3倍、4倍、5倍,2021年空气质量中PM2.5年均浓度为31微克/立方米,PM10年均浓度为52.3微克/立方米,是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、健康养生首选地。主城区依山傍水,城中有40.5平方公里的齐山—平天湖国家风景名胜区、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的杏花村文化旅游区,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.2%,人均绿地面积19平方米,人居环境在全省城市居民幸福指数分析评价中位居前列。
资源优势。旅游资源,拥有世界地质公园、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、国家5A级旅游景区——九华山,以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——牯牛降、国际重要湿地——升金湖等名山名水,境内各类景区景点300余个。农林资源,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农业林业,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、优质棉、出口茶叶、茧丝绸、速生丰产林基地。矿产资源,已探明有工业价值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40余种,其中石灰石、白云石、方解石等“三石”资源总储量200亿吨,储量居全省之首、品质居亚太之首,是全国著名的砂石骨料基地、水泥熟料基地、碳酸钙超细粉基地。
园区优势。在沿江区域布局了6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,规划面积共351.57平方公里,水、电、气、路、热、网及土地供应等企业生产要素齐全,海关、边检查验融入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,综合商务成本较低。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是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》规划的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、长三角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和省际合作示范园区,国家级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安徽省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。
三、发展方向
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,以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为引领,到2026年经济总量突破1600亿元、力争比2020年翻一番;人均生产总值进入全省第一方阵、超过全国平均水平;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,奋力实现“增速居前列、人均争上游”。
(一)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,筑牢全面绿色转型产业基石。实施“传统产业提质、新兴产业扩量、平台主体增效”三大行动,坚持龙头带动和产业链、价值链、创新链、资本链、人才链集聚发展,努力实现工业四年倍增目标。未来五年培育形成新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半导体、高端装备制造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3个以上300亿级产业集群,6户企业超百亿元,60户企业超十亿元。到2026年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800家,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,上市公司超过10家,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60%,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4%以上,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。高品质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协同发展,建设特色化、生态型、世界级运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。经济发展实现更优结构、更好效益、更高质量。
(二)坚定不移强化高水平保护,厚植全面绿色转型特色优势。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,坚决遏制“两高”项目盲目发展,坚定走好生态优先、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深化新一轮“三大一强”攻坚行动,推进河湖长、林长、田长、生态环境监督长“四长联动”,打造皖江最美生态廊道、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。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,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,全面拓宽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转化通道,努力在生态资产保值增值、生态产品市场交易等方面取得突破。到2026年,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%以上,森林覆盖率超过60%,地表水水质优良率稳定在100%,单位生产总值能耗、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,美丽池州成色更足、底色更亮、品牌更响。
(三)坚定不移建设高品质城乡,优化全面绿色转型空间布局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,加快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,提升城市功能品质,打造宜居、人文、绿色、韧性、智慧城市。加快建设东部产业新城,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绿色发展示范区。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,推进市、县、镇协调联动,打造全域美丽乡村,完善美丽乡村长效管护机制,促进更高层次城乡融合。完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,进一步提升交通、水利、能源、新基建智能化绿色化水平。到2026年,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%,城乡区域融合发展格局加快构建,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,新时代美丽乡村建成全省样板,城乡发展特色更浓、魅力更强、美誉度更高。
(四)坚定不移推动高能级开放,汇聚全面绿色转型强大动能。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、财税金融、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,打通阻点、疏通堵点,着力取得一批牵引性改革成果。坚持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改造优化政府工作流程,推行顶格服务企业机制,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。全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,深化与沪苏浙城市合作,积极对接周边都市圈发展,推动与安庆市更好实现跨江联动、拥江发展,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加快提升能级、展现更大作为。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,聚焦主导产业引龙头、强链条、壮集群,全面推行“亩均论英雄、单耗分优劣”,发挥土地容积率指标倒逼作用,不断增强开发区竞争力、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。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经验,创建安徽自贸区联动创新区,高标准建设中韩产业园。到2026年,营商环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,开发区销售收入突破2400亿元、税收收入120亿元,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,货物贸易进出口比2020年实现翻番,城市更加开放、更具人气、更有活力。
(五)坚定不移推动高效能治理,共享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成果。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和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,着力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。加快教育、医疗优质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,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,丰富高品质公共服务产品供给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,高水平创成全国文明城市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,全面建成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,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池州、平安池州。到2026年,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超过40%,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.9以内,共同富裕实现更大进展,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加有力,人民生活更加富足、更加祥和、更加幸福。